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依靠的是高杠杆驱动的投资拉动。但这种模式也带来了许多问题,高杠杆导致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一些“僵尸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如何实现去杠杆,又不让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日本在90年代经历过痛苦的去杠杆过程,也因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国民所得近20年几乎没增长,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其教训对我们意义重大。中国能否在去杠杆过程中避免日本的覆辙?我们又该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进入去杠杆时期,但相关部门采取的做法并不得当。为规避经济下行压力,日本放弃了最初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案,即清理金融机构企业的负面资产,转而通过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希望能化解去杠杆带来的阵痛。
日本政府担心激进的负面资产清理会引起社会动荡,因此选择了温和的刺激政策,希望经济复苏后资产质量自然改善。这种做法不仅未能达成预期效果,还恶化了日本的财政状况和政府债务问题。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乏力,大量存量负面资产通过各种手段在金融系统内流动,日本银行业的实际坏账远高于表面数据。
进入2000年后,日本政府不得不强行清理银行业巨额坏账,但此时积极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已大为减小,导致日本经济低迷20年。过度依赖经济刺激政策消耗了财政货币政策空间,当真正采取外科手术时已无力应对经济下滑。
如今,日本经济虽已步入复苏,但去杠杆“后遗症”依然存在。民营企业为偿还债务,普遍不愿增加投资,导致日本经济增速不高、通缩压力加大。
面对此局面,日本政府只能继续发力积极财政和货币宽松,企图刺激经济增长。但这些举措可能引发新的问题,日本央行最近发布报告就警示,当前日本金融业风险水平已达近30年来的峰值。
究其原因,
一,日本银行增加了风险资产投资,但在负利率环境下核心资本比率下滑,难以获得与风险匹配的收益,
二,为争取业务,日本金融机构的海外放贷规模已达90年代初的高点,存在汇率风险。负利率让日本银行盈利空间缩小,被迫追逐高风险高收益业务。
尽管目前日本政府债务规模高企,但民间储蓄可为之提供支持,风险暂时可控。但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这一局面也可能发生变化。
可以说,日本去杠杆的种种失误,至今仍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该国经济。日本相关部门需要汲取教训,谨慎对待新的积极财政和货币政策,防止问题再次积累。
最近官方公布的经济数据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GDP增速仅5.5%,CPI环比也出现了下降。这无疑预示着我国经济正面临通缩风险。在此背景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势在必行。
通缩之根源,
一,房地产泡沫。
30年来,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居民负债已达惊人的200万亿。地方政府负债也高达60万亿。如此庞大的债务负担让普通民众无暇他顾,不敢消费,最后导致内需不足。张大爷是一名普通工人,他为了买房子承担了巨大的房贷压力。
二,电商冲击传统零售。
网购无疑带来效率提升,但也使大量实体店倒闭,造成就业压力。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不惜牺牲质量,恶性竞争下产品质量持续下滑。李阿姨在街边小店经营多年,生意受到严重冲击。面对通缩困局,放水可能是当务之急。但我们更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构建共同富裕的经济体系。
一方面,应积极培育中产阶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
另一方面,应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使各行各业共享数字化红利。还应建立关爱机制,让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内化于心,自觉回报社会。
通缩是一时,共同富裕乃长远。要实现漂亮去杠杆,中国还需从多方面努力:深化国企和财税体制改革,遏制再次举债,加大对民企的支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等。日本的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深思。中国必须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十字路口,内忧外患并存。资本市场的风向不可预测地变化,就像秋风中吹来的树叶。然而,一些人在混乱中辨别出了秩序,看到了循环的起伏。他们研究过去,为未来的见解。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我们只能等待和观察。并希望耐心和智慧能引导我们度过未来的变化。这个周期仍在继续,但其路径仍不清楚。
未来路在何方? 也请评论区的小伙伴们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