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议酒店  团建基地  会议用车  会议旅游  会议服务  会议礼品  会议案例  关于我们 

更多案例 我要留言我要预订

  ·成功始于卓越,十年铸造品质, 您会议旅行的好帮手 ! 2018-09-07

我要留言 我要预订
更多>>桂林景点推荐
更多>>大量成功案例
更多>>桂林精华游

当前位置:桂林会议公司,桂林会展公司 » 新闻中心 » 旅游新闻 » 桂林渔鼓:传唱三百年不落幕 旅游新闻

桂林渔鼓:传唱三百年不落幕

[已有1257人关注过] [发布日期: 2019-04-17

  

\

   彭承红跟她的天天唱桂林渔鼓团队成员在桂林市凯风小学教学生唱桂林渔鼓。

  “渔鼓声声响四方,乡情难解又难忘。手捧渔鼓天天唱,中华文化永传扬!”4月10日晚上8点多,跟往常一样,伴随着清脆的渔鼓声,桂湖边的“泰国亭”———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桂林渔鼓山歌传承基地又传来了愉悦的歌声。这是天天唱桂林渔鼓艺术团开始了她们日复一日的渔鼓表演。现场表演渔鼓的演员们虽已年过花甲,但敲鼓、打碟、走位、列队都有条不紊:一曲《中华文化永传扬》唱罢,又来一首《游湖新曲》,接着又唱起团队的经典曲目《雷锋送钱》。

  沿途经过的游客和市民被她们的表演吸引,纷纷驻足观看拍照。有的游客禁不住“诱惑”,干脆放下自己的背包,跟表演者一起唱了起来,舞动起来。一曲唱罢,游客拉着演员们合影留念。这就是渔鼓的魅力,是专属于桂林的美丽。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三百年历史的桂林渔鼓在这些“白发演员”的努力中,至今传唱不衰,影响着一代代桂林人,成为了桂湖边一道流动的文化景观。

  □本报记者汤世亮 实习记者徐宗飞 文/摄

  桂林渔鼓传唱三百年至今不衰

  “打起渔鼓咚咚响,(哆来哆嗦拉嗦拉)上得台来把曲唱,(来咪来嗦拉哆来)渔鼓传唱三百年,(拉哆来咪嗦)……”彭承红,天天唱桂林渔鼓艺术团团长,如今已年过七旬,满头白发,但一说起桂林渔鼓,仍是火一样的热情,张口就给记者来了一段。“从小就爱唱歌,唱渔鼓唱了几十年咯!”今年71岁的彭承红出生于资源县五排地区的两水苗族乡烟竹村。这里是资源县歌节的起源地,这个从小听着山歌长大的瑶族妹子,对歌唱艺术非常着迷。彭承红师承桂林渔鼓国家级传承人李蔚深老师,2013年她代表桂林市群众艺术馆参加自治区曲艺大赛,主唱表演桂林渔鼓《二姐做梦》和零零落《桂林欢迎你》,分别荣获铜奖和银奖;2017年代表桂林市群众艺术馆主唱表演桂林渔鼓《雷锋送钱》,参加全国第三届“和平杯”曲艺票友大赛获“双十佳节目奖”。

\

   天天唱桂林渔鼓艺术团在桂湖边的“泰国亭”表演桂林渔鼓。

  “渔鼓好听又好学,词通俗,曲好唱。”彭承红说,桂林渔鼓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以伴奏乐器渔鼓而得名,是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也是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桂林渔鼓唱词短小精悍、方言叙事、通俗易懂,曲调朴实轻快又不失优雅,多变的板式演绎出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深受群众喜爱并被广为传唱,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彭承红也成了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桂林渔鼓”代表性传承人。

  两千多年前,随着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岭南地区,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桂林渔鼓就是其中的代表。宋代曾在桂林任通判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平南乐》中记载了当地人能歌爱乐的情景:“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描写的仿佛就是桂林人唱渔鼓的场景。

  据彭承红介绍,桂林渔鼓的叙事讲唱道情表演形式受湖南渔鼓影响颇深。早在明末清初,来自湖南的渔鼓艺人就在桂林唱渔鼓。此后,桂林的市井坊间乡村瑶寨都有渔鼓的鼓声荡漾。据说在清末民初,一些堂馆请民间艺人开本唱书,一个故事连唱几天,听众不但未减,反而越来越多。有的人听后回家自制渔鼓,在家中自打自唱,自娱自乐。

  “而真正让桂林渔鼓有了质的变化,变得家喻户晓的还是在王仁和老师出现以后。”渔鼓国家级传承人李蔚琛说。李蔚琛师承王仁和,带出了彭承红等弟子。据她介绍,上个世纪30年代,负有盛名的桂林盲艺人王仁和向已落户桂林的湖南祁阳渔鼓艺人等学习渔鼓,在掌握了渔鼓的基本曲式唱腔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艺术素养,把这门艺术的潜质进行充分的挖掘,形成了具有浓郁桂林特色的说唱艺术风格。渔鼓经过桂林本土改造,吸收了本地零零落的表演形式,除了保留渔鼓,还加入了零零落的碟子、酒杯等敲击乐,并融合了一些伴舞造型等,形式逐渐丰富。1953年初,王仁和创作和演唱了桂林渔鼓现代曲目《王老头子学文化》,并成为代表作。后来他又创作演唱了荣获广州军区文艺汇演五项大奖的《水上抓匪》等曲目,使桂林渔鼓名动四方,逐渐流传到桂北、桂中、桂东各地,展现出特有的风采。

  据了解,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桂北地区,桂林渔鼓深受老百姓欢迎,年轻人结婚、老人过寿或者老人过世办丧等场合,都会请渔鼓艺人来唱渔鼓。桂北的许多村落都有庙会,在传统庙会上,也会请渔鼓艺人来表演。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人在全州县东山瑶族乡锦荣村吊水井屯,收集到李邱田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保存的渔鼓唱词木刻本《三姑记》。这篇长达六百多句的《三姑记》渔鼓道情,在桂北兴安、全州、灌阳、资源等县的民众心目中,几乎与《梁祝故事》《白蛇传》一样,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桂林渔鼓也因这样的演出场合,演唱的曲目更多的是反映劳作、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都贴近百姓的生活,容易引起共鸣,因而能长唱不衰。”彭承红说。

下农村进校园,让桂林渔鼓艺术继续扎根在群众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电视、电影以及新媒体和流行文化逐渐受年轻人热捧,桂林渔鼓这样的传统曲艺受到一定的冲击,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目录。如何保护和传承桂林渔鼓成了彭承红她们的重要工作。
 

\

   外国游客被吸引,跟着学唱渔鼓。(彭承红 供图)

  “桂林渔鼓具有300余年的历史,桂林渔鼓从形成至今,积淀了非常丰厚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桂林市群众艺术馆原馆长苏韶芬在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上曾如此介绍说,桂林渔鼓是桂林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多地域文化融合的“活化石”,从中折射出古代社会生活的人生百态,对研究广西人的生活史、曲艺史等很有借鉴意义。

  为了保护传承桂林渔鼓,上世纪80年代初期,桂林市群众艺术馆、桂林民间文艺家就着手搜集、整理、研究桂林的地方传统艺术,出版了《桂林渔鼓传统曲目、优秀作品集》。书中精选桂林渔鼓传统经典曲目长篇3部,中篇4部,原创优秀作品12部,基本涵盖和代表了桂林渔鼓艺术的最高水平。

  然而,桂林渔鼓不能仅停留在书页上,只有在人身上,它才会永远鲜活。“只要我们还在坚持唱,桂林渔鼓就会继续传承下去,就会被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彭承红告诉记者,从秀峰区人大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后,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桂林渔鼓的表演和传承中来。2015年,桂林市群众艺术馆桂林渔鼓山歌传承基地成立,彭承红和她的老年艺术团部分成员受邀来到基地,成立了天天唱桂林渔鼓艺术团。从那时候起,每周二到周六的晚上8点到10点,不论刮风下雨、春夏秋冬,彭承红和她的团队成员,这些已生华发的戏曲爱好者都坚持在桂湖边演出桂林渔鼓,至今已经表演了1000多场,成为了桂湖边的一道流动文化景观。

  “主要是自己喜欢唱,同时又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桂林渔鼓,让桂林渔鼓传承下去,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天天唱桂林渔鼓艺术团副团长熊素珍说,如今团里有固定成员27名,她们中绝大多数已年过花甲,但她们对桂林渔鼓的热情却跟年轻时候一样。“音乐一响起来,我们就全身是劲,好像又回到了从前。”熊素珍说。

  彭承红和她的渔鼓团队也时常代表桂林市群众艺术馆到全国各地参加曲艺展演。桂林渔鼓《雷锋送钱》是20世纪60年代唱红八桂大地的优秀曲目,融合了南路和北路唱法,经久不衰。2017年,桂林渔鼓传承基地携曲目《雷锋送钱》参加全国第三届“和平杯”曲艺票友邀请赛,荣获“双十佳票友节目奖”;2018年3月,彭承红与队友受邀又带着这一曲目参加中国曲协第三届“走马杯”讲好中国故事曲艺展演,大获好评。

  除了晚上在桂湖边定时演出外,白天,彭承红和她的团队成员还积极下农村、进校园,为桂林渔鼓培养接班人。

  “彭奶奶,你们又来教我们打鼓唱曲啦。”4月15日上午10点,彭承红和她的四名团员来到桂林市凯风小学,教这里的孩子们唱桂林渔鼓。“这是我们第三次来凯风小学了,孩子们跟我们都很熟了。”彭承红告诉记者,她之所以喜爱桂林渔鼓,与她小时候在家乡经常听老艺人表演桂林渔鼓有关。“如果见都没有见过,就谈不上喜欢和传承了。”彭承红直言,相对以前,如今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桂林渔鼓为何物,他们更喜欢流行文化。“但如果让他们从小就接触桂林渔鼓、感受到桂林渔鼓的艺术魅力,那情况或许就不一样了。”彭承红说。

  据彭承红介绍,近年来她们多次到飞凤小学、石油小学、启明星小学、临桂二塘小学、桂林旅游学院等给学生们免费传授桂林渔鼓,普及桂林渔鼓等曲艺知识,跟小学生、大学生打起交道。一方面为高校学生进行曲艺知识普及,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接触,继而喜欢这门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她还将渔鼓填词编成各种短小的儿歌,让小学生们在快快乐乐中传唱,激发孩子们学习渔鼓的兴趣。彭承红说,最开始进校园时觉得挺难过的,因为她发现,这么有魅力的艺术,这些孩子却一窍不通。但不教永远不会,教下去后,彭承红发现了闪光点:“了解学会之后,孩子们都很喜欢。他们现在都是我们传承基地的常客,一到节假日就把这里围坐得满满的。”

  彭承红告诉记者,她现在比以前上班时还忙,不是在表演桂林渔鼓,就是在去表演的路上。她的朋友圈里全都是跟桂林渔鼓有关的内容,经常能看到全国各地游客和国际友人学渔鼓的身影——— 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留学生和游客兴致盎然地学着敲渔鼓、打花碟。她说,桂林渔鼓积淀着几代人的故事、情感和乡愁。鼓声咚咚,像是在击鼓传花,正把接力棒交到下一个人的手中。“如果我们不继续传承,那么将来大家可能会完全忘记,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做,就一定能够出成果。我一坚持就是几十年,一天不唱就不舒服。只要你周围有朋友想来,我都可以免费教,只为能把桂林渔鼓传承下去。”



为会议旅游提供专业服务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案例展示 | 营业执照 | 服务内容 | 会议旅游 | 会议礼品 | 管理登陆

COPYRIGHT © 20012-2015 WWW.ZYMEETING.COM ALL RIGHT RESERVED 桂ICP备130072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