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这点已经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同。与储蓄率能力相匹配的品质还有勤勤恳恳、吃苦耐劳,这一点也是全球闻名的。所以,早些年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与我国展开合作,尤其在制造业方面,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然而数据显示,我国的储蓄率在2008年的时候,就已经达到51.8%,其中居民储蓄率占比超过37%,这是我国储蓄率的分水岭。从这一年往后,我国的储蓄率正在逐年减少。到2019年,储蓄率只有45%,暴跌5%。不要小看了5%的差别,截止到今年9月底,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了211.08万亿元,5%可能是10万亿的差距。居民储蓄率“暴跌”,钱都到哪儿去了?内行人3点说出真相。
首先,随着移动支付和提前消费的出现,中国居民的“金钱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提前消费的出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早之前,人们更愿意把钱在银行里,但过去两年提前消费已经进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梦”。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有5.6亿人的银行存款为零,也有很多人处于负债,国内居民总负债高达200万亿,人均负债近13万元,特别是年轻人群体。
其次,“中国式教育”投入成本高。统计数据显示,新中产阶级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上的花费超过10万元,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30%以上。一些专家估计,在一线城市,从孩子出生到毕业的教育支出将超过200万元。
此外,房地产市场吸引了大量的中国资本,大多数家庭资产已成为房地产。当我们的储蓄率开始下降时,人们并没有感到。相反,银行是“绝望的”,银行也很着急。银行依靠存款来“养活”,人们没有存钱,银行存款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今年前三季度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6.26万亿元,其中住户部门的贷款增加了6.12万亿元,短期增加1.53万亿元,中长期增加4.6万亿元。而中长期贷款,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房贷、车贷,中国居民的钱大部分都用来购买房车。数据显示,房子在我国家庭资产中占比,已经超过了70%。因为房价的增长,人们购买房子的代价越来越高,储蓄率自然是不断下降的。